导语:每年初冬或冬末春初的时候,我们经常会看到冻雨的身影。冻雨是冰水混合物组成的,因此大家对于冻雨都是非常的好奇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常常会把雪和冻雨混合在一起。那么,冻雨和雪有什么区别呢?以下是小编关于冻雨和雪的详细介绍哦。
冻雨和雪有什么区别
冻雨和雪的区别主要是状态不同。1、冻雨是由冰、水组成,与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,但必须是与温度低于0℃的物体碰撞,它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。其过于严重会形成雨凇。2、雪是一种天气状态,在空中就是固体状态,降雪期间的地面、高空温度都是较低的。通常,降雪会影响交通出行,不会影响供电设备。
冻雨、冰冻与雪凝的区别
冻雨和冰冻、雪凝在气象上最常用到的是冻雨这一概念,冰冻是降水或是下雪以后转化的一种现象,并不是天气现象,而是一种固体降水的转化形式;雪凝是地方上通俗的叫法,气象上没有雪凝的名称,但是它和冰冻的概念有点相似。
具体的区别:冻雨是气象上的一种天气现象,在三千米以上高度气层中大气的温度在零度以下,在三千米气层中存在一定厚度的大气相对比较暖和,温度高于零度,一般在1~4℃之间,在这一气层当中水分不会冻结成冰,在3000~2000米一直到地面温度又降到了零度以下,如果在3000米以上出现降雪,雪花降落到1~4℃的暖气层中融成水滴,水滴进入2000米以下低于0℃的大气后落到地面上或者其它附着物上时立即冻结成冰,这种情况就被称作冻雨。
冰冻就是雪降落到地面上时仍然是雪片,当白天温度升高后雪融化成水,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如晚上后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,融化后的雪水又再度结成冰,这种情况就叫做冰冻,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多见,北方比较少见。
降雪以后温度有所上升而雪仍未完全融化的过程中,已经融化的雪水在温度再度下降后,再次冻结就称之为雪凝,其可能在融化以后再度突然冻结,也可能并没有完成融化成水只是雪花稍微软一点而再度冻结。
“冻雨”的危害有哪些
入冬,雨落在树木、高楼、山岩、电杆等物体上,立即结成了冰,老百姓习惯叫“滴水成冰”。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“冻雨”(它的凝聚物叫“雨凇”)。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,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(温度低于0℃),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,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,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。
“冻雨”落在电线、树枝、地面上,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,冰越结越厚,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,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、冰穗(俗称“冰挂”),它们晶莹透亮,遇上阳光,放射出五彩光芒,煞是好看!可惜的是,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,悲剧就发生了。1955年,浙赣地区曾因“冻雨”倒毁电杆数百根,南浔、浙赣铁路运输一度中断;1987年11月和1989年12月,郑州市先后两次出现“冻雨”,受伤的就有200来人;前苏联西南部地区,一次“冻雨”折毁、倒翻电杆近万根,造成大面积的电讯中断。
形成“冻雨”,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,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: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℃;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℃,比较暖一点;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℃,这样的大气层结构,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、冰晶和雪花,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,都变成液态水滴。再向下掉,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。当它们随风下落,正准备冻结的时候,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,转眼形成坚实的“冻雨”。
为了避免和减轻“冻雨”、“雨凇”的危害,及时发现、及时清除凝聚物,防微杜渐,这种简单的方法,还是行之有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