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是2024年1月20日,是“蜡树银山,朔风独啸”的大寒节气,这个节气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,又因为大寒过后很快就要到农历新年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大寒迎年有哪些习俗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古代大寒迎年有哪些习俗
《风俗通义》:“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”
清杜文澜《古谣谚》“占气候谚”条将大寒所在的十二月称为“大禁月”,有“大寒须守火,无事不出门”的说法,要求人们大寒时节注意保暖,减少户外活动,以防被寒气所伤。
可事实上,作为最后一个月“腊月”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,虽是农闲时节,但家家都在“忙”——忙过年,此即“大寒迎年”的风俗。所谓“大寒迎年”,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,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,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,分别是:“食糯”、“喝粥”、“纵饮”、“做牙”、“扫尘”、“糊窗”、“蒸供”、“赶婚”、“赶集”、“洗浴”等。
“食糯”,就是大寒节气这天,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。
“喝粥”,即俗话说的“喝腊八粥”,腊月逢八日喝粥风俗由来已久,这种粥由米、豆、枣、莲、花生、枸杞、栗子、果仁、桂圆、葡萄干、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。
“纵饮”,指放开宴乐,纵情喝酒。东汉蔡邕《独断》称:“腊者,岁终大祭,纵吏人宴饮也”。
“做牙”,亦称“做牙祭”,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,俗称的美餐一顿为“打牙祭”即由此而来。做牙有“头牙”和“尾牙”的讲究,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,尾牙则在腊月十六,全家坐一起“食尾牙”。
但对雇工来说,尾牙可不好食,因为雇主往往会在餐桌上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,故有“吃头牙粘嘴须,吃尾牙面忧忧”一说。尾牙餐很丰盛,硬菜少不了一只鸡。过去不好明说解雇,便用鸡头示意,鸡头朝谁表示解雇谁。
因为有这种“潜规则”,为了让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终大餐,有的好心雇主会将鸡头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鸡头,现代企业流行的“年会”即是尾牙祭的遗俗。
“除尘”,又称“除陈”、“打尘”,就是大扫除:“家家刷墙,扫除不祥”,把穷运扫除掉;反之,“腊月不除尘,来年招瘟神。”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进行,即“祭灶”日,除尘时要忌言语,讲究“闷声发财”。
“糊窗”,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,“糊窗户,换吉祥。”为了美观,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,故又称“贴窗花”,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。
“蒸供”,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,过去供奉用的糕点、饽饽、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,故称。
“赶婚”,说腊月底诸神上天“汇报一年工作情况”去了,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,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,又是农闲,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“岁晏乡村嫁娶忙”。
“赶集”,即传统的赶年集,购买腊祭用品,置办年货。
“洗浴”,与“除尘”有相同用意,是搞好个人卫生,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。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、洗个澡,即老话所说的“有钱没钱,洗澡过年”。
“大寒迎年”的风俗还有不少,各地也不尽相同,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“祭祀”展开的,其中一些风俗至今尚存。为什么会这样?汉朝应劭《风俗通义》“腊”条交代得很清楚:“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,以祭祀其先祖也。或曰: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。”大寒所在农历十二月被称为“腊月”,最早源头就在这里——祭祀的月份。所以,祭祀是大寒节气后古人最紧要,也是必须要做的事。
大寒的影响
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对人类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。
首先,对人类来说,大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在这个时节,人们需要做好保暖措施,避免受寒。一些因寒冷导致的疾病如感冒、支气管炎等在这个时节也较为常见。此外,冰雪天气也会导致人们出行不便,交通事故增多。
其次,对自然环境来说,大寒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。低温会导致一些动物失去食物来源,植物则因受到低温影响而逐渐进入休眠期。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。
最后,对社会经济来说,大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低温会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,粮食和蔬菜的产量减少。同时,冰雪天气也会导致交通运输受阻,影响物流和供应链。
然而,大寒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,它也有积极的一面。比如,低温可以抑制一些病虫害的发生,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。此外,大寒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的绝佳机会。在寒冷的天气中,人们的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以保持体温,这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
大寒的养生之道
在大寒时期,人们需要更加注重养生保健,以保持身体健康。以下是一些大寒养生的方法:
注意保暖:头、手、脚等易受寒的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暖。外出时可以戴帽子、手套、围巾等物品,穿舒适保暖的鞋子。
适当锻炼:冬季的运动以室内运动为主,如瑜伽、太极等。此外,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泡脚也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、缓解疲劳的作用。
合理饮食:大寒时期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,如食用羊肉、鸡肉等。同时,要避免过度进食油腻食物,以免影响消化功能。此外,多喝水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平衡。
保持室内空气流通:冬季室内空气干燥,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。同时,每天开窗通风也能降低感冒等疾病的发生率。
大寒的起源和特点
大寒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,是一个形容寒冷程度的节气。顾名思义,大寒就是指天气极寒的意思。根据气象学定义,大寒时节的温度普遍低于零摄氏度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之一。此时,冰冻现象增多,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等水体开始结冰。
大寒不仅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概念,更是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气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大寒是祭灶节、送穷节、祭奠亡魂的日子,也是制作年糕、炒年货、扫尘等年终大扫除的时期。同时,大寒还是迎接新春的重要节点,各种春节前的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
大寒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
在大寒时期,我国各地都有一些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。
吃饺子:在大寒时期,北方地区的人们有食用饺子的传统。饺子的形状像元宝,寓意着财运亨通、吉祥如意。
吃糯米饭:在广东、广西等地,有大寒时期食用糯米饭的传统。糯米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,吃糯米饭以祈求全家团聚、幸福安康。
吃腊八粥:腊八粥是大寒时期的一种传统食品,起源于古代的腊八节。腊八粥由多种杂粮和豆类制成,营养丰富,具有驱寒补身的作用。
祭灶神:在大寒时期,祭灶神是一种普遍的习俗。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灶神来祈求家庭平安、事业顺利。
祭奠亡魂:大寒还是祭奠亡魂的日子,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、烧纸钱等,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。